守初心道義在肩 擔使命植善懲惡
走近85歲的刑偵痕跡檢驗專家崔道植
6月10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松北區一所養老院門口,一對身材清瘦的老夫婦十指緊握漫步在夕陽的余暉中……
崔道植與老伴金玉伊在養老院(黑龍江省公安廳提供)
誰能想到,這對看似再平常不過的耄耋老人,正是享譽全國的著名痕跡檢驗專家崔道植和他的老伴。1994年從黑龍江省公安廳退休以來,崔道植一直保持著對公安事業的熾熱情懷,始終工作在刑偵一線,每年都會被公安部、黑龍江省公安廳抽調到各地參與疑難案件偵破工作。直到一年前,因老伴患上阿爾茨海默癥需要照顧,他才帶上痕跡檢驗設備跟老伴搬至養老院居住。一年來,這位八旬老人一邊照顧老伴,一邊把養老院作為辦公室,對公安部傳來的痕跡鑒定樣本和檢材開展檢驗鑒定,同時還要進行推進非制式槍支建檔課題攻關。
“現在老伴的病情逐漸穩定,三個兒子可以輪流照顧她,公安部再有現場勘查案件的任務,我還是要重返一線勘查現場。”采訪期間,這位曾經憑借一個彈殼撥開迷霧、僅用半枚指紋鎖定真兇的老刑警反復提起要重返現場。事實上就在一年前,已經84歲的崔道植還曾接受公安部指派,赴云南執行疑難槍彈痕跡鑒定任務,為案件的偵破提供了有力支撐。
既有一鼓作氣的干勁,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崔道植一次次臨危受命,一回回抽絲剝繭,一路走來初心不改,用共產黨員特有的堅韌信念,書寫了一名中國刑警的傳奇。中國警界疑難刑事案件痕跡鑒定“定海神針”這一美譽,他當之無愧。
一名真正的戰士
——夜以繼日挑燈攻堅,八旬高齡續寫新傳奇
午夜松北的這家養老院里,有一扇亮著燈光的窗戶在茫茫夜色中顯得那么與眾不同。那扇窗,位于養老院9樓。溫暖的燈光里,有一位白發老者正忙碌著。老人時而來到顯微鏡前,時而來到寫字臺前。他的眉頭,時皺時舒。
公安部傳來了一個鑒定樣本,需要確定一支涉案槍支的產地。在工作上,崔道植始終是個急脾氣,只要任務來了,沒日沒夜的戰斗也就開始了。這位已經85歲的老人工作了整整一個通宵,最終通過某個細微痕跡確定了槍支的產地。
這扇通宵亮燈的窗戶,已經成為養老院里一道別樣的風景。“沒有感覺累,習慣了。”這種工作狀態對崔道植來說,似乎已是常態,而他,也許是全國唯一一位依然保持良好工作狀態的“志愿軍老戰士”。從17歲申請上戰場到85歲申請重返現場,崔道植的工作歷程,見證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戰士”。
時間回溯到1996年。那一年,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襲軍襲警案:刑滿釋放人員白寶山襲擊某部隊哨兵后搶奪槍支,在兩年的時間里,先后在北京、新疆兩地槍殺軍人、警察和無辜群眾15名,搶劫財物總價值140余萬元。
案發后,公安部緊急調集全國刑偵高手,開展專案攻堅,確定了以彈定槍、循槍找人的偵破思路。這起發生在北京、新疆兩地的系列案件能不能并案偵查?眾多專家經過初步鑒定,認定北京現場的彈殼是“八一步槍”的,而新疆現場的彈殼是“五六步槍”的,兩種槍不可能并案,案件偵破陷入了僵局。
案子查不下去怎么辦?找崔道植!
1997年8月的一個下午,已經退休的崔道植接到公安部命令后,第一時間趕到新疆專案組,連夜開展工作。 他只用了三天兩夜時間,就拿出了讓專案組所有人信服的結論:依據彈殼底部遺留下的幾條肉眼幾乎無法辨認的痕跡,確定兩地現場遺留彈殼出自同一槍支,可以并案偵查。正如一線曙光必將驅散所有黑暗一樣,憑借崔道植這個權威結論,專案組并案深挖,鎖定白寶山為主犯,一舉偵破了這起驚天大案。
在同行心中,崔道植是“神”一般的存在。面對疑難雜癥,他手到病除;面對重重迷霧,他撥云見日。1955年從警至今,崔道植累計鑒定痕跡物證7000余件無一差錯,具體鑒定結果大多成為偵破疑難案件的點睛之筆。退休后的20余年里,他還屢次出征,參與偵破了多起疑難案件。在這種非凡的工作精力背后,卻是他因心律不齊始終懷揣救心丸的場景。他當然也會累、也會倦,常常會在心臟突然不舒服時服下一顆救命藥丸,然后繼續工作……然而,除了學術研究、課題攻關成果獲得的獎項外,崔道植獲得的榮譽稱號卻少之又少。
從警生涯“虛名”少、“實績”多,胸前鮮有“功勛章”見證了他遠離名利的寶貴情懷。
躬身為黨70年如一日
——他用每分每秒的恪守,踐行著信仰的初心
蒸汽機火車頭發出濃重的煙霧,承載著熱血青年奔赴軍營。當火車經過家鄉的時候,崔道植擠到悶罐車敞開的門前,沖著大他兩歲的姐姐興高采烈地呼喊:“姐姐,告訴爺爺,我參軍了……”與崔道植的興奮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姐姐卻哭了,她的淚水剎那間冷卻了崔道植的喜悅。
打仗,是要死人的。也許那一刻,姐姐認為就是與弟弟的訣別了。
事實上,鮮有人知道崔道植在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5年,崔道植從部隊轉業至黑龍江省公安廳工作。進入公安機關后,崔道植很少提起自己在部隊的經歷,踏踏實實躬身于刑事技術工作。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1949年,吉林梅河口有個叫“三八大”的村莊,15歲的兒童團團長、朝鮮族少年崔道植手握紅纓槍、英姿颯爽。爺爺帶著他來到附近的臨江縣政府找到民族科長——他要參軍,參加共產黨的軍隊;他要入黨,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是新中國成立之年,也是崔道植信仰的起點。崔道植的信仰,與共和國同齡。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崔道植一次次申請參軍,最終在1951年如愿。這個瘦弱的男孩入伍后特別優秀,他沒有辜負自己最初的信仰。
崔道植至今還記得17歲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那一天,嘹亮的軍歌軍號響徹云霄,連指導員塞給他一本方志敏的手抄本《可愛的中國》。
“進入組織大門的‘第一天’,我就獲取了支撐一生的力量。”提起初心的起點,崔道植記憶猶新。“尤其是進入公安機關后,我先后到中央民警干校(現中國刑警學院)、哈爾濱業余職工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學習,組織上為我花費了很多精力與經費,我覺得自己必須回報組織。”信仰認定了就是一輩子,就要發自內心、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會站得穩、靠得住。懷著這份真摯的信仰,崔道植一路走來,步履鏗鏘。70年里,他忠誠向黨,堅定的理想信念背后,是他看淡個人進退得失、心無旁騖努力工作換來的實績。從兒童團團長,到抗美援朝戰士,再到享譽全國的刑偵專家,崔道植用70年如一日躬身為黨的忠誠、用生命里每分每秒的恪守,踐行著信仰的初心。
一份堅定執著的信仰,可以溫潤心靈、收獲寧靜。崔道植用他健康的體魄和飽滿的工作狀態,給了我們一個最直觀、最生動的展現。
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
——“看痕知槍”“觀彈知人”背后的秘訣
“要實事求是。做什么,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是崔道植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卻不容易。如今,崔道植每天都在整理《槍彈痕跡檢驗》課件,他說,要留給后人做參考。有時,年輕的勘查人員想借來看看,但是課件還沒有最終制作完畢,正處于逐步完善的階段。每當這時,崔道植拿出課件總會叮囑幾句:“這還不是最終版啊,這個東西我還需要斟酌修改。”
但凡崔道植拿出的東西,一定要做到最好,而且只要啟用,就沒有一丁點兒瑕疵錯誤。崔道植就是這樣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在全國,無論是什么樣的案件,只要有條件能認定的,只要崔道植認定了,大家就會“迷信”,這種“迷信”是實踐過程中得出來的客觀結論。人們總會說,崔老師如果定的事,你就相信吧,不會有錯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宏大的格局,沒有寬廣的心胸,沒有超凡的能力,肯定達不到崔道植的技術水準,更達不到他的那種境界。所有接觸過崔道植的年輕刑警都感慨,向崔道植學習,技術上要學具體的東西,精神上尤其要學那種境界。
搞刑事技術,第一需要勤奮認真,第二需要悟性。崔道植,兼具兩種品質。退休后,他被返聘到黑龍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繼續工作。刑偵總隊1999年上了一套指紋識別系統,那年,崔道植65歲。當時,雖然許多刑警都是學計算機畢業的,但是對指紋識別一竅不通,他們都成為崔道植的學生。
崔道植給大家做課件、出考卷,卷子上都是圖文并茂。漸漸地,黑龍江省內剛從事指紋鑒定工作的民警,聽說消息后都來向崔道植請教。大家提的問題深淺不一,但無論是簡單問題,還是具有一定技術難度的問題,崔道植都是一視同仁認真作答,直到別人聽懂為止。有時候,他怕人家學不會,還會留下電話,囑咐他們遇到不懂的隨時可以打他電話。
2016年年底,黑龍江公安刑偵系統開展全省命案積案指紋比對專案行動。因為很多案子久偵不破,一些指紋證據都是疑難指紋。于是,70余起疑難命案的現場指紋交給了崔道植。當時,省廳的同事們希望崔道植能夠在閑暇時間給看一看,結果崔道植連續加班三天,全部看完,而且每一枚指紋都詳細地用圖像處理軟件做好標記,許多積案在他標注完畢后成功破案了。
當然,崔道植也會累,也被各種老年病所困擾,但他總會想方設法不讓病痛影響自己的工作。這期間,人們見證了他的執著,也見證了他的毅力。
2017年年初,哈爾濱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支隊支隊長李新明請崔道植幫助認定一枚指紋,當時他并不知道崔道植眼睛剛剛做過白內障手術。每次李新明找崔道植幫著把關,都是很快收到回復,那天也沒例外。只不過那天,崔道植給他解惑答疑的時候,眼睛不斷淌眼淚。李新明問他眼睛怎么了,崔道植輕描淡寫地說,剛剛做完白內障手術。
李新明聽了,心頭一顫,隨即眼淚刷刷滑落。他自責地說:“這個時候我怎么能讓您看電腦呢?崔老,真對不起啊……”
崔道植看到他的樣子反而笑了:“沒事的,不要多想,不要多想……”
人品如清澈的水,不爭而利萬物。崔道植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純凈的人,他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從里到外的純凈,就像他那清澈的心靈,亦如他對警察這個職業、對黨組織信仰的純凈。他是這個職業里的英雄,也是這個職業里的平凡人。在他看來,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人,面對別人的稱贊,他會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因為他始終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做好的事。
如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方莊